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许多自闭症儿童对肢体接触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,这背后往往与他们的感知觉异常和社交障碍密切相关。为此,中心的老师们运用CBM干预法(认知行为干预法),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科学的干预策略,帮助孩子们逐步缓解对肢体接触的抵触情绪,建立起更安全的人际互动体验。
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许多自闭症儿童对肢体接触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,这背后往往与他们的感知觉异常和社交障碍密切相关。为此,中心的老师们运用CBM干预法(认知行为干预法),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科学的干预策略,帮助孩子们逐步缓解对肢体接触的抵触情绪,建立起更安全的人际互动体验。
面对对肢体接触敏感的孩子,老师们首先会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评估,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反应模式。比如有的孩子在被触碰手臂时会立刻推开对方,有的孩子在拥抱时会出现哭闹或自我刺激行为。老师会记录下这些反应的强度、触发场景以及孩子的情绪状态,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。在此基础上,老师会从孩子熟悉和舒适的事物入手,建立初步的信任连接。例如,用孩子喜欢的玩具作为“媒介”,在递玩具时自然地进行短暂的手部接触,同时用温和的语气说:“我们一起玩这个玩具呀。”这种带有正向体验的接触,能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肢体接触可能伴随愉快的事情发生。
CBM干预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改变孩子的反应模式。在认知层面,老师会借助绘本、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,帮助孩子理解不同肢体接触的含义。比如展示小朋友们拉手做游戏、家人轻轻拥抱的图片,同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:“拉手是表示友好,拥抱是表达喜欢。”让孩子从认知上明白肢体接触可以是温暖和安全的。在行为训练上,老师会采用“渐进式暴露”策略,从最小强度的接触开始逐步脱敏。以不喜欢被拍肩的孩子为例,老师会先在距离孩子20厘米的位置做出拍肩的动作模拟,观察孩子没有紧张反应后,再逐渐缩短距离,从指尖轻轻触碰肩膀到手掌轻拍,每一步都确保孩子处于放松状态,并用零食、夸奖等即时强化物巩固正向行为。
针对孩子在肢体接触中的情绪反应,老师会教授他们识别和调节情绪的方法。比如当孩子感到紧张时,引导他们通过捏握减压玩具、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,同时用语言明确表达感受:“你现在有点害怕,我们可以慢慢来。”这种“情绪标签化”的方式能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状态的认知,增强安全感。在家庭干预方面,老师会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同步训练,比如在给孩子穿衣服、梳头时,用轻柔的动作配合温柔的语言,创造日常接触中的积极体验,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进展,以便调整干预节奏。
在星贝育园的干预案例中,曾有一名对肢体接触极度抗拒的孩子,最初连父母的拥抱都会引发激烈反抗。通过为期半年的CBM干预,老师从每天用玩具进行5秒的指尖接触开始,逐步延长接触时间、增加接触部位,并在每次成功后给予孩子最爱的动画片段奖励。随着时间推移,孩子从被动接受轻触到能主动伸手与老师击掌,甚至在父母张开双臂时会犹豫着走向他们。这样的转变不仅让孩子在社交互动中迈出了重要一步,也让家长看到了孩子融入社会的希望。
老师们始终相信,每个自闭症儿童对肢体接触的接受度都像一座需要慢慢搭建的桥梁,而CBM干预法就是连接彼此的砖石。通过耐心的观察、科学的分层训练和持续的正向强化,孩子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渐改写对肢体接触的“负面程序”,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温暖联结的美好,为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