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的数学角,7 岁的阳阳又把 “3+2” 的答案写成了 “7”。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,数字运算不是简单的符号组合,而是需要穿越感官迷雾的特殊旅程 —— 他们可能记住了数字形状,却难以理解 “+” 代表的聚合意义;能准确复述乘法口诀,却在实物操作时混淆数量关系。但这里的特教老师们深知,每一个错误答案背后,都是等待被重新编码的认知通路,而她们正用充满生活温度的引导,为孩子们搭建数字与现实联结的桥梁。
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的数学角,7 岁的阳阳又把 “3+2” 的答案写成了 “7”。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,数字运算不是简单的符号组合,而是需要穿越感官迷雾的特殊旅程 —— 他们可能记住了数字形状,却难以理解 “+” 代表的聚合意义;能准确复述乘法口诀,却在实物操作时混淆数量关系。但这里的特教老师们深知,每一个错误答案背后,都是等待被重新编码的认知通路,而她们正用充满生活温度的引导,为孩子们搭建数字与现实联结的桥梁。
“阳阳的小厨房今天要做饼干啦!” 李老师把木质数字卡片摆成灶台模样,又递来 5 颗草莓形状的算珠,“我们需要烤 3 块巧克力饼干和 2 块草莓饼干,一共要烤几块呀?” 当阳阳把 “3” 和 “2” 的卡片推到一起却犹豫时,老师拿起算珠轻轻放在他手心:“你看,3 颗巧克力珠(放 3 颗),再加上 2 颗草莓珠(再放 2 颗),现在手里的珠珠像不像小火车?我们数一数车厢有几节?” 这种将抽象运算转化为 “厨房游戏” 的方式,让阳阳的注意力从数字符号转移到可触摸的实物操作上。当他终于数出 “5 颗” 时,老师立刻往 “餐盘” 里放上 5 块小饼干贴纸,奖励他一场虚拟的 “下午茶派对”。
午休后的 “数字寻宝” 是全托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。张老师在教室角落藏好写有算式的卡片,阳阳握着放大镜仔细寻找,当发现 “4-1” 的卡片时,眼睛亮了起来 —— 这是他昨天在点心时间刚经历过的场景。“昨天阳阳吃了 4 块小蛋糕,给小朋友分享了 1 块,还剩几块呀?” 老师边说边递来 4 个小熊软糖,看着阳阳把其中 1 个推到 “分享区”,剩下的 3 个紧紧攥在手心,老师轻轻点头:“对啦,剩下的 3 块就是答案哦!” 这种将运算与生活场景深度绑定的 “记忆锚点法”,让阳阳在一周内记住了 5 个基础算式,更神奇的是,他开始主动把这种思维用到日常:分水果时会嘟囔 “5 个苹果给 3 个小朋友,还剩 2 个”。
晚间的自由活动时间,数学角的 “运算积木” 总是格外热闹。阳阳抱着刻有数字的积木块走来,王老师见状搭起 “数字桥梁”:“这是 1 号桥洞,这是 2 号桥洞,小火车要把 3 个货物送过去,该怎么组合呢?” 阳阳先是把 “1” 和 “2” 的积木叠在一起,又歪头看了看货物数量,突然抓起 “3” 的积木放在旁边。老师笑着鼓掌:“哇,阳阳发现了 1+2=3 的秘密!” 说着,她用积木搭出不同的组合,让阳阳触摸积木缝隙:“你看,两块积木拼起来和一块积木一样高时,它们的数字加起来就相等哦。” 这种通过空间搭建理解运算逻辑的 “具象化教学”,让阳阳从依赖实物点数,逐渐过渡到能通过视觉对比判断算式正误。
在星贝育园全托校区,阳阳的运算本上不再满是红叉。当他第一次主动用算珠摆出 “4+3=7”,并抬头对老师露出微笑时,这个简单的算式背后,是老师们每天 30 分钟的一对一场景化教学、上百次将数字与生活联结的耐心示范。这里没有机械的题海训练,只有像拼积木般的温柔拆解 —— 把 “+” 变成 “好朋友手拉手”,把 “-” 想象成 “分享给小伙伴”,让数字运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游戏,而是充满生活温度的认知探险。当自闭症儿童能一边玩玩具一边念叨 “2 个小熊加 3 个小熊等于 5 个小熊”,当他们眼中的数字不再是无序的符号,而是能联结真实体验的 “生活伙伴”,老师们便知道,那些藏在错误背后的学习密码,正在被一点点温柔解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