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-2011-8953

星启帆自闭症寄宿学校
XINQIFANZIBIZHENGXUEXIAO
Recover a child, make a family happy
News
助力自闭症儿童突破诗词背诵记忆难关
来源: | 作者:education-100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22 | 1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星贝育园,每个星星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亮频率——当普通孩子能流利背诵“床前明月光”时,有些自闭症孩子却卡在重复第一句的困境里。那些在常人眼中朗朗上口的诗词,对他们而言可能是需要跨越星河的挑战。但这里的老师始终相信,每片飘落的花瓣都有独特的纹路,每个迟开的花苞都值得温柔等待。今天,我们走进星贝育园,看看那些关于“星星诗词课”的温暖奇迹。

在星贝育园,每个星星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亮频率——当普通孩子能流利背诵“床前明月光”时,有些自闭症孩子却卡在重复第一句的困境里。那些在常人眼中朗朗上口的诗词,对他们而言可能是需要跨越星河的挑战。但这里的老师始终相信,每片飘落的花瓣都有独特的纹路,每个迟开的花苞都值得温柔等待。今天,我们走进星贝育园,看看那些关于“星星诗词课”的温暖奇迹。


面对自闭症儿童背诵诗词时如同被按下“卡顿键”的记忆难题,星贝育园的老师们先放下了“背诵”的执念,转而俯身倾听孩子世界的声音。他们发现,有的孩子对节奏敏感,听到拍掌声就会眼睛发亮;有的孩子对色彩痴迷,盯着绘本上的水墨插画能安静很久;还有的孩子对触觉依赖,喜欢用手指在桌面画圈。于是,诗词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变成了会跳舞的精灵——老师带着孩子一边拍手打节拍,一边把“鹅鹅鹅”念成跳动的音符;用红色水彩笔圈出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“红”字,让颜色成为记忆的锚点;甚至在孩子掌心写下“白日依山尽”的笔画,让文字通过皮肤的触感住进心里。


“我们从不要求孩子‘记住’,而是先让他们‘感受’。”一位老师轻轻晃着手中的响板说道。当背诵《静夜思》时,她会关掉教室的灯,用手电筒模拟月光,让光斑在墙壁上流淌,带着孩子用指尖追逐“月光”的轨迹,同时重复“明月光”“地上霜”的词句。对触觉防御明显的孩子,老师会把诗句写成柔软的绒毛贴纸,贴在孩子喜欢的玩具熊身上,让孩子在抚摸小熊时,不经意间记住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的温度。这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互动,却在悄悄为孩子的记忆铺上彩色的台阶。


在星贝育园的诗词课上,重复不再是枯燥的任务,而是充满惊喜的游戏。老师会把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拆解成手指谣:伸出两根手指代表黄鹂,在孩子手臂上“跳”出节奏;说到“鸣”时,突然捏响手中的鸟鸣哨子,逗得孩子咯咯直笑。每到诗词中的关键词,教室里就会亮起对应的道具:背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时,会有轻柔的音乐声中升起一朵布艺荷花;念到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,老师会举起透明水管,让彩色珠串如瀑布般滑落。这些多感官的刺激,让抽象的文字变成了能看、能听、能触摸的立体场景,在孩子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。


最让人动容的是老师们对“进步”的定义:当某个孩子终于在第三次课上,跟着老师的口型发出“白”的音节,整个教室都响起了掌声;当原本抗拒接触书本的孩子,主动用手指点了点“云想衣裳花想容”的“花”字,老师立刻在记录册上画下一颗闪亮的星星。这里没有“必须背会”的时间表,只有“今天比昨天多记住一个字”的小确幸。一位妈妈含着泪说,当孩子突然在睡前翻着绘本,奶声奶气地冒出“花落知多少”时,她等这一刻,仿佛等了整个春天。


在星贝育园的角落里,贴着这样一张便签:“每个孩子的记忆抽屉里,都装着不同形状的钥匙。”当我们放下对“正常”的执念,用爱做放大镜,就能看见那些藏在星星褶皱里的光芒。或许这些孩子背诵诗词的速度很慢很慢,但每一个从他们口中溢出的词句,都带着穿透云层的力量——那是生命对美好最本真的渴望,是爱与耐心浇灌出的,属于星星的诗行。